顯示具有 經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經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
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
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己死。是謂偷生。
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
一動一靜。神明鑒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
況報應昭昭。不爽毫髮。淫為萬惡首。孝為百行原。
但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
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謂無利而不行。
若負吾教。請試吾刀。

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父母。
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
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
時行方便。廣積陰功。救難濟急。恤孤憐貧。
偷修廟宇。印造經文。捨藥施茶。戒殺放生。
造橋修路。矜孤拔困。重栗惜福。排難解釋。
捐資成美。垂訓教人。冤仇解釋。斗秤公平。
親近有德。遠避凶人。隱惡揚善。利物利人。
回心向道。改過自新。滿腔仁慈。惡念不存。
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
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減。禍患不侵。
人物咸寧。吉星照臨。若存惡心。不行善事。
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壞人名節。嫉人技能。
謀人財產。唆人爭訟。損人利己。肥家潤身。
恨天怨地。罵雨呵風。謗聖毀賢。滅像欺神。
宰殺牛犬。污穢字紙。恃勢凌善。倚富欺貧。
離人骨肉。間人兄弟。不信正道。姦盜邪淫。
好尚奢詐。不重勤儉。輕棄五穀。不報有恩。
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假立邪教。引誘愚人。
詭說升天。歛財行淫。明瞞暗騙。橫言曲語。
白日咒詛。背地謀害。不存天理。不順人心。
不信報應。引人作惡。不修片善。行諸惡事。
官司口舌。水火盜賊。惡毒瘟疫。生敗產蠢。
殺身亡家。男盜女淫。近報在身。遠報子孫。
神明鑒察。毫髮不紊。善惡兩途。禍福攸分。
行善福報。作惡禍臨。我作斯語。願人奉行。
言雖淺近。大益身心。戲侮吾言。斬首分形。
有能持誦。消凶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
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求。如意而獲。
萬禍雪消。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可致。
吾本無私。惟佑善人。眾善奉行。毋怠厥志。
關聖帝君覺世經全文終
 
註:讀誦時 "吾" 字應讀作 "帝" 字

濟公活佛救世真經

濟世群生照三千 公正無私可達天
活用真經傳萬世 佛法無邊化大千
真經應運出 災消劫除大道尊 修身化世立功勳
八八聖賢紀 佛聖仙真發慈悲 德澤群生得光輝
東來紫氣展 普渡三曹開妙玄 應身下凡師天然
中土有緣份 繼往開來萬八春 白陽逢運道線存
青紅運已隱 陽光普照道德揚 萬邦咸仰運大同
家家佛光照 靈山如來靜觀招 吾師指點路一條
千經萬典有 未聞真經說因由 有緣明師會相求
開泰白陽運 佛今說破朦朧雲 止於至善離苦淪
二六時守一 五氣朝元一紀飛 蓮花座上會丹墀
尊者本羅漢 丈六金身照世間 濟人醒世皈依安
心明善男女 經文悟透莫遲疑 受師點化脫苦之
學致中庸並 心誠把經奉佛名 一切災殃化作塵
道大惟天大 至尊至貴點靈台 應運開泰萬象裁
善智慧朗朗 立身行道內外功 理正事明天下通
古今誰無錯 過勿憚改入善科 科程過後苦海逃
市農及工賈 志心常唸福德高 閤家平安萬事和
經文雖淺近 不可視為頂上雲 奉行真經脫苦輪
心誠虔拜誦 消災解厄離苦障 逢凶化吉定禎祥
朝夕誠心念 心明神清身不癲 萬病解卻孽不纏
唸經心頭正 驅邪除穢事安寧 福祿壽元亨利貞
誦此活佛經 福慧雙增長   誦此活佛經 子孫得安寧
誦唸活佛經 功名利祿得平步 誦得真經文 永世化為吉
若為父母唸 父母得長壽   若為亡化唸 亡靈得超生
若為親友求病殃 病殃得安痊 全家老幼同聲唸 老幼保安寧
誦唸濟公真經 免災又消難
誦唸濟公真經 覺悟第一先 真經廣佈十方界
奉請南無大慈大悲護法尊者 稽首頓首
諸尊菩薩同讚曰:
濟公活佛大慈悲 為救九六眾原靈 了卻人生死生路
濟公活佛曰:
家中有本真經 可保平安 奉上神桌確保爾 卻除邪魔永消滅
真誠誦此經 佈經說經典 功德無量福無邊 老幼康安壽延年
 稽首頓首
   恭請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濟公活佛  十叩首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廣濟庭訓

飲水思源 尊師重道 承上啟下
敬老尊賢 謹守佛規 慎終追遠.

道德經 首章

觀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朱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童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
祖 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儉樸;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與肩挑貿易,毋佔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 卹。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姪,須分多潤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貲才,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 擇佳婿,無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牲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隳自甘,家道難成。
狎暱惡少,久必受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愬?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
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三字經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曰黃道 日所躔 曰赤道 當中權 赤道下 溫暖極 我中華 在東北

曰江河 曰淮濟 此四瀆 水之紀 曰岱華 嵩恆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曰士農 曰工商 此四民 國之良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路 有蟲魚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稻梁菽 麥黍稷 此六穀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踞 愛惡欲 七情具 青赤黃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識

酸苦甘 及辛鹹 此五味 口所含 羶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聲 宜調協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朋與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當順敘 勿違背 斬齊衰 大小功 至緦麻 五服終

禮樂射 御書數 古六藝 今不具 惟書學 人共遵 既識字 講說文

有古文 大小篆 隸草繼 不可亂 若廣學 懼其繁 但略說 能知原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奧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註禮記 述聖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遊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併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權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即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與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六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由康雍 歷乾嘉 民安富 治績誇 道咸間 變亂起 始英法 擾都鄙

同光後 宣統弱 傳九帝 滿清歿 革命興 廢帝至 立憲法 建民國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史雖繁 讀有次 史記一 漢書二

後漢三 國志四 皆證經 參通鑑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聖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碁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犬守夜 雞司晨 苟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籯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太上清靜經

老 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 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 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 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啟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 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惟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 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心經

觀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 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 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婆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論語學而篇第一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學首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自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中庸首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禮運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 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道之宗旨

敬天地,禮神明,愛國忠事,敦品崇禮,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心滌濾,借 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長壽滅罪陀羅尼咒

波頭彌波  頭彌提婢  奚尼奚尼  奚彌諸梨

諸羅諸麗  侯羅侯羅  由麗由羅  由麗波羅波麗聞

制瞋迭  頻迭般逝末迭遲那迦梨  蘇波訶

呂祖師放生咒



天叱叱,地叱叱,羅網變成佛袈裟。
山中鳥獸歸巢穴,水中魚鱉盡歸沙。
一切昆蟲歸淨土,若有一個走不脫,山神水將來救他。
唵 兜唎 兜唎 摩呵兜唎 兜哆唎 娑婆訶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百孝經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和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性溫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淨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 穢氣分散 洞中玄虛 恍朗太玄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靈寶符命 普告九天

乾羅達那 洞罡太玄 斬妖縛邪 殺鬼萬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誦一遍 卻鬼延年

按行五嶽 八海知聞 魔王束首 侍衛我軒

凶穢消散 道氣長存 急急如律令

彌勒救苦真經

 
佛說彌勒救苦經  彌勒下世不非輕
領寶齊魯靈山地  拈花印證考三乘
落在中原三星地   大證四川王桃心
天真收圓掛聖號   等待時至點神兵
雲雷震開戊己土   天下神鬼不安寧

親在仁天中華母  九蓮聖教歸上乘
天花老母垂玉線  收圓顯化在古東
南北兩極連宗緒   混元古冊在中央
老降下通天竅  無影山前對合同
嬰兒要想歸家去  持念當來彌勒經
用心持念佛來救  朶朶金蓮去超生

識得西來白陽子  鄉兒點鐵化成金
每日志心常持念  三災八難不來侵
要想成佛勤禮拜  常持聰明智慧心
休聽邪人胡說話  牢拴意馬念無生
老降下真天咒  用心持念有神通
滿天星斗都下世  五方列仙下天宮

各方城隍來對號  報事靈童察的清
三官慈悲大帝主  赦罪三曹救眾生
救苦天尊來救世  親點文部揭地神
八大金剛來護法  四位菩薩救眾生
緊領三十六員將  五百靈官緊隨跟
扶助彌勒成大道  保佑鄉兒得安寧

北方真武為將帥  青臉紅髮顯神通
扯起皂旗遮日月   頭頂森羅七寶星
威鎮北方為帥首   速請諸惡掛甲兵
搭救原人鄉兒女  火光落地化為塵
四海龍王來助道  各駕祥雲去騰空
十方天兵護佛駕  保佑彌勒去成功

紅陽了道歸家去   轉到三陽彌勒尊
無皇敕令記下生   收伏南閻歸正宗
來往造下真言咒  傳下當來大藏經
嬰兒姹女常持念  邪神不敢來近身
持念一遍神通大  持念兩遍得超生
持念三遍神鬼怕  魍魎邪魔化為塵

修持劫內尋路徑   念起真言歸佛令
南無天元太保阿彌陀佛   十叩首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佛說三世因果經

佛說因果偈云:
富貴皆由命  前世各修因  有人受持者  世世福祿深。
善男信女聽言因  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語莫非輕
今生做官是何因  前世黃金裝佛身  前世修來今世受  紫袍金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  衣蓋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  前世修橋鋪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  前世施衣濟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  前世未捨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  前世施米上庵門
福祿具足為何因  前世造寺建涼亭  相貌端莊為何因  前世鮮花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  前世誦經念佛人  嬌妻妾美為何因  前世佛門結善緣
夫妻長守為何因  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  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  前世多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  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大為何因  前世皆是恨他人  今生無子為何因  前世厭恨人兒孫
今生長壽為何因  前世買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是何因  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  前世偷姦人女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  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  前世忘恩負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  前世施油點佛燈
今生眼瞎為何因  前世多看淫書人  今生缺口為何因  前世多說是非人
今生聾啞為何因  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  前世譏笑拜佛人
今生曲手為何因  前世打過父母人  今生曲腳為何因  前世破壞路橋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  前世欠債不還人  今生豬狗為何因  前世存心哄騙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  前世幸災樂禍人  今生健康為何因  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坐牢為何因  前世見危不救人  今生餓死為何因  前世笑罵乞丐人
被人毒死為何因  前世攔河毒魚人  零丁孤苦為何因  前世惡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為何因  前世鄙視各用人  今生吐血為何因  前世挑撥離間人
今生耳聾為何因  前世聞法不信真  今生瘡癲為何因  前世虐待畜生身
身生臭氣為何因  前世妒忌他人榮  今生吊死為何因  前世損人利己人
鰥寡孤獨為何因  前世不愛妻兒人  雷打火燒為何因  前世毀謗修行人
虎咬蛇傷為何因  前世多結冤仇人  萬般自作還自受  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  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信三寶多施捨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來今生受  今生積德後蔭人  若人毀謗因果經  後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信行因果經  福祿壽星照臨門  有人推介因果經  代代吉慶家道興
有人常帶因果經  凶災橫禍不臨身  有人講說因果經  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讀誦因果經  來生到處人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經  來世便得帝王身
若問前世因果事  迦葉布施獲金光  若問後世因和果  善星謗法地獄因
若是因果無報應  目蓮救母是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經  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  龍天不虧善心人  三寶門中福好修  一文喜捨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  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問前生事  今生受者是  若問後世事  今生做者是